6月8日,国内知名高等教育新媒体平台“青塔”在其微信公众号推送《这所老牌强校,迈向国家“第一梯队”!》一文,从昔日荣光、复兴之路、今日科大三个版块全面回顾我校在65年的办学历史中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历程,以一系列专业翔实的数据系统盘点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开放办学等方面的表现和成就。文中称“2022年,陕西科技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迈入国家“第一梯队”,多个学科提档升级,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不矜不伐,厚积薄发。这所以轻工为特色的老牌强校,已昂首踏上复兴的新征程!”,全文如下:
这所老牌强校,迈向国家“第一梯队”!
古都西安,未央湖畔,有一所大学巍然屹立。
这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为国家轻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走过65年,她的办学历史绵长跌宕,在时代的洪流中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她的精神熠熠生辉,至今闪耀着生生不息的光芒。
2022年,陕西科技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迈入国家“第一梯队”,多个学科提档升级,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不矜不伐,厚积薄发。这所以轻工为特色的老牌强校,已昂首踏上复兴的新征程!
昔日荣光
1958年,北京轻工业学院(陕西科技大学前身),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希望,成立于新中国初生之时。 创校之初 ,学校的 家当只 有几栋破烂不堪的楼房、残缺的桌椅 和废铁换来的 两台老虎钳,却在那个年代,聚集了造纸专家肖连波、皮革专家杜春晏、硅酸盐专家赖其芳、著名微生物学专家金培松等一批行业翘楚,为学校奠定了深厚的学科底蕴。
自编教材、自制教具,豪情万丈的陕科大人在摸索中前行,建起了13座实验室、5个校办工厂,并迅速成长为当时的“北京八大名校之一”,在中国轻工高等教育史和轻工行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明日报》报道北京轻工业学院“勤俭办学”
1970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受命西迁,随着隆隆的铁流举家搬到咸阳,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扎根非省会城市二次创业,陕科大举步维艰,却始终熔铸“党和国家需要高于一切”的烙印,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 1978年,陕科大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 同年斩获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项;1987、1991年, 学校潘津生、魏世林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斩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扎根咸阳 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 在艰苦创业、辗转办学中,作为“轻工长子”的陕科大,走完了曲折又辉煌的四十年。当时间转向90年代末,等待她的,却是更大的考验:部属高校调整撤并。
1998年,陕科大由国家原轻工业部管理划转至陕西省,实现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随着与原轻工行业系统关系的剥离弱化,陕科大渐渐面临支持有限、资源不足、经费紧张等一系列实际困难。
复兴之路
几乎是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同一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如疾风骤雨般,经历了一场巨变。合并潮与大扩招轰轰烈烈地席卷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正式起步。为了容纳迅速扩张的学生规模,一个个崭新的大学校区拔地而起。外延式发展的浪潮里,迅猛发展的中国高校,催生出一种“不进则退”的紧迫感。陕科大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彷徨,必须快马加鞭!为了改善办学条件,2000年开始,陕科大主动谋划,经过不懈的接洽和协商,在西安北郊建起了如今的未央校区。6年之后,陕科大主体东迁西安,完成了学校发展的再一次涅槃重生。
2011年,在陕科大一举化解新校区建设债务的喜悦中,我国高等教育渐渐步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面对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踩在时代脉搏上的陕科大,由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抓住它!
“十三五”期间,陕科大制定了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凝练了“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的办学理念,正式提出“复兴计划”,并明确提出了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四个具体思路:
服务面向上要从“为行业服务”向“为地方服务”转型,办学层次上要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办学内涵上要从“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办学方式上要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型。
坚持开放办学,获批阿尔斯特学院
以“人才强校”为突破口,陕科大每年投入大约10%的办学经费作为专项资金,引进了包括学科领军人才在内的各类高水平专任教师500余人,并持续加强培育力度,实现了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多项国家级人才的历史性突破。
在人才聚集效应的驱动下,陕科大的科研实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先后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等各类奖励251项,承担各类项目3000余项,到账经费近4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较“十二五”增长152%,科研经费总量年均增长超50%,并实现了国际发明专利“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高校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思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所底蕴深厚的老牌强校,也再一次展现出了独特的清醒与洞察力。“对于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属高校,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可能是——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办大事,任何程度的平均摊大饼的做法,都将一事无成。”陕科大党委书记姚书志预判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陕科大着力凝练学科特色,加强优势学科内涵建设,并积极培育环境科学、食品科学、设计学等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十三五”以来,陕科大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3,新增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新的丰碑。
在一路狂奔中,陕科大已经圆满完成“奠基期”的发展任务,也为“复兴期”的开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日科大
迈入“十四五”,当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钟声敲响,中国高校正式揭开了“学科为王”的新篇章。为了培育新的发展动能,陕科大以“调结构、促开放”为抓手,持续优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办学结构,深入推进开放办学,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并将学科布局调整作为推动改革的重中之重。2021年来,陕科大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加大了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并依托轻工学科的主干优势,不断催生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已成立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5个学院分别加挂柔性电子学院、丝路文化与传播学院、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工程学院、生物与医药学院等第二院名,迈出了构建基础学科新学院,特色学科新方向,数字智能信息新产业学科集群,服务区域、行业新根据地的学科发展“四新”格局的关键步伐。
此外,学校再度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增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斩获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并获批培育建设“地下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取得这样的成绩,归根到底是陕科大积极贯彻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近年来,陕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如此一来,学校向“为地方服务”的转型,便有了实际的落脚点。
为此,陕科大深度融入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实践,主动谋划入驻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立起2个“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全省三所“三项改革”综合试点高校之一,逐步组建了11支陕西省重点产业链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并积极推动“一院一市”“一院一区”校地合作,与延安投资发展集团等省内10余个政府单位和重点企业合作共建秦创原技术转移分中心,实现了省、地、市重点产业对接全覆盖,切实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18年至今,在“三项改革”的催化下,陕科大共签订横向合同5400余项,授权专利3500多件,专利转化350多项,横向项目到账经费提升了495%,专利转化金额提升了440%,已连续两年位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前30强,科技成果转化越发有声有色。
可以预见的是,沿着“学科兴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的道路,这所65岁的轻工强校,已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几十年前,国家战略调整的使命引领她扎根中国的西北,她就在这里咬钉嚼铁、顽强生长,在厚重的黄土地上开出一朵向阳的花。
几十年后,她仍传承着“三创两迁”的精神,融合“至诚至博”的热忱,为自强而寻路,为中国轻工业而探索。65年,她所走过的道路饱含艰辛又踌躇满志,她的快速崛起将为后来者带来许多的启示。面向未来,陕科大的风帆已经张满,正迈上复兴、向着腾飞,锻铸中国轻工新的辉煌!
新闻小贴士:
青塔是全国领先的第三方高等教育数据服务机构,专注于全球高等教育数据的持续挖掘和深度分析,通过高等教育+互联网+大数据的创新结合方式,持续向大众和专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高教信息和专业数据服务。作为国内影响力第一的高等教育新媒体,青塔也通过覆盖全网的全媒体矩阵,面向大众发布高质量的高教内容。青塔全年各个新媒体渠道保持稳定增长,积极拓展自主平台,斩获中国微信公众号500强、澎湃数据新闻奖、网易新闻年度最具影响力奖、头条青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