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有关情况。
一起看看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与相关专家的观点——
一、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哪些异同?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张炜:
人才需求决定培养定位,专业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有所不同。为此,《意见》明确,学术学位重在面向知识创新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学术素养、较强原创精神、扎实科研能力的学术创新型人才。专业学位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马永红;河南大学副教授 马万里:
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差异。
从发展历史来看,现代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最早的较完整的体现可追溯到1810年创办的德国柏林大学,源于高等教育保存、传输与创造高深知识的使命。与学术学位重高深知识、培养拔尖人才不同,专业学位更重视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标志是1908年哈佛大学授予美国第一个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
从知识生产模式的角度来看,学术学位的知识生产更多基于学科和大学为中心,专业学位的知识生产则基于应用情境,具有跨学科性质且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与社会作用。
两者也并非二元对立的分隔关系,而是既联系又区别的两种学位类型,其关系表现为“同层异质”。
“同层”即两者同属于研究生教育,都需具备研究的属性。
“异质”则体现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学术职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探索为导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突出(非学术)职业导向与实践能力。
二、学术学位的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学位,哪个含金量更高?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任友群: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两类学位同等重要,培养单位应予以同等重视。两类学位具有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不同定位,但都应把研究生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专业学位也要提升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或专业能力训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钟秉林:
我国于198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领域颁布的第一部法律,而当时开展的研究生教育还属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单一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1991年3月,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获批,标志着在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十年后,我国正式开启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
由于专业学位开展晚于学术学位人才培养工作十年,社会上出现了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错误看法,还有些人认为专业学位的含金量低于学术学位。《意见》再次强调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强调了它们的不同仅是在人才培养类型上的不同,而本质上它们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具有同等地位、同等重要。
三、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什么要分类培养、分类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钟秉林:
从研究生招生数、在校研究生数和研究生学位授予数等指标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2022年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其中博士生13.90万人,硕士生110.35万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近70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的63%;专业学位博士生招收2.5万,占博士研究生招收人数的1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而且博士生招收人数增速超过了硕士生招生人数。随着我国持续实施积极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政策,研究生招收人数、在校生人数和学位授予人数将持续增加,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就尤为重要。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任友群:
《意见》首次将“分类发展”作为整个文件的主题和中心,成体系地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
以分类发展为切入点,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改造升级和重塑重构,才能实现研究生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蜕变。
如何清晰描绘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各自的培养路径,进一步畅通两类学位分类发展的通道,特别是专业学位的培养链条如何深度融入行业产业,已经成为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改革方向。
以分类发展为导向,推动培养单位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对发展理念、组织模式、资源要素等进行升级重组,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培养单位内部的活力。
四、如何扭转当前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质化发展现象?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任友群:
优化规划布局。区分两类学位点重点布局方向,学术学位坚持高起点布局,重点布局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大力支撑原始创新;专业学位坚持需求导向,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同时具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领域侧重布局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全面支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优化两类研究生规模结构,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
完善培养链条。招生阶段区分两类学生招生时的重点考察方面,强调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学位招生。分类明确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师资的具体要求,学术学位应突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前沿性,强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专业学位应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分类制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规范、评阅标准和规则及核查办法,特别是提出鼓励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多元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考核方式。导师应分类评聘和考核,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重点领域改革。以基础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作为引领示范。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把基础学科主要定位于培养学术学位博士生,开展改革试点。支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引领,创新联合培养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钟秉林: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分类发展涉及它们各自的分类规划、分类选拔招生、分类培养、分类建设等重要问题。其中,分类培养尤为突出。
学术学位如何突出学术性基础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点,专业学位如何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点,《意见》给出了方向性要求和实施举措,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把文件精神落实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当前专业学位评价更需要引起重视,在“建立专业评价标准、遴选专业学位评价专家和建立专业学位评价平台”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就建立专业评价标准而言,标准不仅包括高校申报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评价标准,更应包括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标准。
遴选专业学位评价专家就是要遴选出能够胜任专业学位评价的专家,重视吸纳一些行业或产业导师进入到专业学位评审专家队伍。
建立专业学位评价平台则应在现有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方式基础上,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论文外审和抽查评审办法,开辟相应平台。
五、近两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宣布将专硕学制延长为三年,此举能否提高专硕质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这是值得商榷的。专硕与学硕有不同的培养定位,之所以部分舆论把专硕认为是压缩版学硕,是没有按专硕的定位,办出专硕的高质量与特色。如果不能解决专硕与学硕的不同定位问题,就是延长专硕的学制,也难以提高专硕的地位和质量。
延长专业硕士学制,与学术硕士“看齐”,很可能进一步模糊这两者的差异,让两类学位教育完全趋同。
《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意见》提出的分类发展要求,为下一步办好两类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指明了具体路径。
当然,《意见》只是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做出宏观指导,具体落实《意见》,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这需要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对本校如何开展研究生教育进行论证,并监督落实,确保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